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 56~60 题。
中国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而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 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以及居于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的强烈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也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席不正不坐”的传统要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①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②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③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④
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
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再看敦煌473 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9位规规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这已是众人围坐一起的会食了,这样的画面在敦煌还发现了一些,构图区别不大。
还有西安附近发掘的一座唐代韦氏家族墓中,墓室东壁见到一幅《野宴图》壁画。画面正中是摆放食物的大案,案的三面围放着大条凳,各坐3个男子。男子们似乎还不太习惯把双腿垂放下地,依然还有人采用盘腿的姿势坐着。还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宫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有一宫女手执长柄勺,正将大盆内的饮料分斟给她的同伴们,有的宫女正端碗进饮。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据家具史专家们的研究,古代中国家具发展到唐末五代之际,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这当然主要指的是高足家具,其中桌和椅是最重要的两个品类。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A
A.唐代餐具种类中已有筷子和汤勺
B
B.家具的稳定发展使会食制延续至今
C
C.在西魏时代已经出现了胡床
D
D.西晋时期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坐姿
正确答案 :B
相关试题
32. 作家可以坐在家里用文字呼风唤雨、吞云吐露,用文字来描绘形象,画家也可以天马行空,随意拼接物体,在画板上移花接木,用画笔________心目中的人物容貌。 而摄影师的创作必须以________的形象为依托,他与被摄影对象必须共处于同一个 时空,离开了直接的可视形象,摄影艺术创作将_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拥有 5000 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文物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文化遗产规模庞大。据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 76.7 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 1.08 亿件/套,以及难以估量的民间文物藏品,是________的文化遗产资源大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25153
11. 下列诸子百家与其经典语录,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44. 中华文化传统,历来重视价值教育,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在《师说》中就提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放到了先于授业和解惑的位置。可如 果仔细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有一些反思,就会发现,我们的学校教育里面,大中小学 都包括在内,除知识教育以外,所谓的价值教育微乎其微,即使有,也极其混乱。 这样一种教育如果说它失败,有些人可能不愿意接受,但说它不成功,相信没有人 能够反对。 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27. 1980 年代,社会上对种种迷信现象,笃信与盲从者不在少数,其原因在于思辨与理 性的________。到 2020 年,科学精神与时俱进,成为消除各种________、破除种种 迷信的利器。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不盲从、不迷信。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48. “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 段,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文化不应 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 唤起学生的兴趣。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7. 2023 年 11 月 24 日,《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愿景与 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发布,文件阐述了未来十年发展的重 点领域和方向。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36. 《管子》一书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库里面的粮食多了, 人们从缺衣少食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获得富足与幸福,“自然”会知荣辱懂礼节。这个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物质与精神,物质是基础,精神的提高离不开物质 发展。然而这又不是绝对的。司马迁《史记》引用《管子》这句话,将“则”改成 “而”,一字之差,说明一方面要注重物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千万留意:物质变 精神并非自然而然,而是需要条件的,需要做好全社会的教育工作。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28. 当我们仰望星空,其实只看到了宇宙的________,宇宙的绝大部分对人类来说是隐 藏的。暗物质,作为披着隐身衣的“宇宙幽灵”,科学家仅知道它们存在,却无法探 测到它们。暗物质粒子的探测目前是国际科学前沿竞争最为激烈的研究领域,全世 界的科学家都在________地寻找暗物质、暗能量及其隐藏的巨大科学宝藏。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共中央政治局 2024 年 1 月 31 日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49. 小众社会的特性在互联网里体现得更明显。碎片化游移的个体通过网络找到了归 宿,因为某种原因结成小群体、既内部交流也向外传播。这种小众双向的、分享的 传播结构,效率可以与大众媒介单向的、广而告之相抗衡。在传播学里,经常拿 美国总统大选作为媒介效果研究的例子,广播作为新媒体时有罗斯福的“炉边谈 话”、电视作为新媒体时有肯尼迪用仪表风速打败了尼克松,互联网时代,奥巴马 有 Facebook 和 Twitter 账号,他的竞选对手却还是把重心放在了传统的大众媒体上。 2008 年他赢得大选时,《纽约时报》定义为“Web2.0 时代的美国大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