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甲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而盗窃国家机关证件,并持该证件招摇撞骗。甲成立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和招摇撞骗罪,数罪并罚
B
乙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行驶20公里后,不慎撞死路人张某。因已发生实害结果,乙不构成危险驾驶罪,仅构成交通肇事罪
C
丙以欺诈手段骗取李某的名画。李某发觉受骗,要求丙返还,丙施以暴力迫使李某放弃。丙构成诈骗罪与抢劫罪,数罪并罚
D
已婚的丁明知杨某是现役军人的配偶,却仍然与之结婚。丁构成重婚罪与破坏军婚罪的想象竞合犯
正确答案 :A
解析
【事考帮答案】A。关于A项:牵连关系要具有类型化、通常性的特征,只有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在实践中经常结合在一起,才成立牵连犯。为了诈骗或招摇撞骗而盗窃国家机关证件,并持该证件诈骗或招摇撞骗,(不具有高度伴随性、类型化、通常性等特征)不属于牵连犯,应数罪并罚。本案中,盗窃国家机关证件并不是招摇撞骗罪的必经手段,二行为之间不具有高度伴随性,不宜认为二者具有牵连关系,应并罚。故A选项正确。
关于B项: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不是对立关系。任何交通肇事罪都必然经历过“危险驾驶”的行为。从这一意义上看,行为人的行为既触犯了危险驾驶罪,也触犯了交通肇事罪。但由于行为人仅实施了一个行为,故只能适用重罪(交通肇事罪)。刑法第133条之一第3款规定:“有前两款行为(危险驾驶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严重的危险驾驶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完全可能同时触犯交通肇事罪,应择一重罪论处。故B选项错误。
关于C项:以借为名骗取了被害人的财物后,在被害人要求返还财物时,以暴力手段迫使被害人免除返还债务的,以抢劫罪论处即可。故C选项错误。【拓展】转化的抢劫罪:刑法第269条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关于D项,重婚罪与破坏军婚罪之间属于法条竞合。法条竞合是必然的竞合,法条本身的竞合。故选项D错误。
相关试题
李某在国家机关任职,孙某有求于他的职务行为,给李某送上5万元的好处费。李某答应给孙某办事,但因故未成。孙某见事未成,要求李某退还好处费,李某拒不退还,并威胁孙某如果再来要钱就告其行贿。李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在钱某家发生火灾之际,乙独自闯入钱某的住宅搬出贵重物品。由于乙的行为事后并未得到钱某的认可,故应当成立非法侵入住宅罪 。
18.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是刑法的( )。
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在没有预见危害结果上的区别是前者是根本不可能预见而没有预见,后者是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
甲欲杀丙,假意与乙商议去丙家“盗窃”,由乙在室外望风,乙照办。甲进入丙家将丙杀害,出来后骗乙说未窃得财物。乙信以为真,悻然离去。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关于死刑的表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
甲跟乙有仇,意图致乙死一亡。甲仿照乙的模样捏小面人,写上乙的姓名,在小面人身上扎针并诅咒49天。到第50天,乙因车祸身亡。甲的行为不可能致人死亡,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中国法院适用普遍管辖原则对劫持中国航空器的丙行使管辖权时,定罪量刑的依据是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65. 下列哪些人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
某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股票交易活动,应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