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学术论文存在片面追求数理模型的倾向
B
经管研究类论文缺乏深度、创新和易读性
C
学术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需求脱节
D
学术评价中“唯论文”、重数量、功利化的现状
正确答案 :A
解析
文段首先介绍不可以否定数学为推动学术研究和科学决策发挥的积极作用,紧接着通过转折词“但是”强调数学方法只是学术研究的工具,不是目的,后文通过研究实践的实际情况,说明一些论文只用简单的文字和图表,学术水平依然很高,有的论文没有使用数学模型,依然通俗易懂,随后通过“说到底”得出结论,优秀的论文要兼具思想启迪性、理论创造性、通俗可读性,以此说明优秀论文的标准。由此可知,文段重在说明数学方法与论文之间的关系,即论文应该通俗易懂,不能以数学方法作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批评论文片面追求数学模型的倾向,对应A项。 B项,偏离文段核心话题“数学方法”,排除; C项,文段重点介绍论文应当通俗易懂,不能以数学方法作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文段的主题词是“论文”,而非“学术研究成果”,且文段没有关于“与现实需求脱节”的描述,无中生有,排除; D项,“学术评价中‘唯论文’、重数量、功利化的现状”在文中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项。 【文段出处】《优秀论文,应当明白晓畅》
相关试题
40.人体严密的免疫防御系统,会在细菌入侵时引起炎症反应,白细胞和大量“防御斗士”对病原体展开攻击,防御的一方通常会胜利。理论上讲,“刺激”消除后,炎症反应会逐渐消失,组织回到正常状态。//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炎症依然会持续,这种低度炎症不像通常的炎症那样可以明显感觉到它的存在,其更像人体内未被完全熄灭的“火苗”。机体通过炎症反应抵抗病原体的过程,保障了人类的生存,但是科学家发现,这种低度炎症会缩短生命,促进许多年龄相关性症状,如认知衰退、神经变性、动脉粥样硬化等。不过,引起和维持这些变化的机制,目前尚不能明确。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
42、潜规则得以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风行,是“绑架效应”对社会观的扭曲。金钱至上,私利至上,为了金钱和私利,不惜害人,最终害己,这样的价值逻辑是文明社会所不齿和不容的。一个社会的价值追求,需要道德的弘扬,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清除潜规则应该成为法制建设的一项任务,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运用法治的手段铲除潜规则滋生的土壤,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民族的道德和文明。这段文字论述的主要观点是:
7.当代社会呈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文化的阶层和地域区别越来越小,民俗的地域性和群体性差别消失,民俗作为地区和人群的标识或认同的意义逐渐微弱。民俗也在审美化的趋势和背景下,成为时尚的,而非实用的。比如旅游场域中的刺绣或帽子等等,基本不会拿来用,而是用来装饰和收藏。民俗变为了一种浪漫的、时尚的消费品,沦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
32.一部人类史,就是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史。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科学曾仅仅是“闲人”的志趣,科学普及无从谈起,人们在“非科学”的禁锢中艰难摸索。随着近现代科学兴起,人类对自然认识不断加深,科学与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科学普及在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结合点上顽强生长,科学在人类现代化道路上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上述文字主要阐述了:
人类阅读文化经历了几次重大转变,一次是从口传文化向印刷文化转变。这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变的重要节点。今天又有了另一个转变,从印刷文化向电子媒介文化的转变。比较来说,印刷文化孕育的是种沉浸式阅读,其认知模式是深度注意力;而电子媒介催生了一种全新浏览式阅读,它所建构的是超级注意力模式。浏览式阅读在不同对象间切换转移,无法忍耐阅读单一文本时的长时间单调。这有些像人们的美食体验,品尝美味佳肴之后,对粗茶谈饭使难以忍受,同理,习惯于浏览式“悦读”之后,对单一文本的长时阅读便会感到乏味。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黄河凌汛发生在冬季河水开始封冻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是因冰坝阻塞水流甚至带来洪灾的一种河流特有的水文现象。纬度差异是引起凌汛的主要原因。秋末冬初,北部河水首先封冻,南来的未结冰的水流受阻排泄不畅,于是抬高水位,引起凌汛。冬末南部的河水先解冻,而北部河面依然冰层很厚,上游大量的水流夹带冰凌一起下泄,不仅无法破坏下游的冰层,甚至浮冰还会增进冰层的加厚,极易形成冰坝或冰桥,阻塞水流、抬高水位,发生凌汛。如果凌汛与黄河春季的洪汛结合起来,将会产生更大的危害。因此要兴建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防止凌汛泛滥成灾。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为恰当的是( )。
据报道,某卫视的亲子节目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晚上,年轻的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看电视上的“爸爸带孩子”,而年轻的爸爸也许还在加班、在应酬,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他们的孩子依然延续着没有父亲陪伴的故事。事实上,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吃个饭还这么累,现代青年人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繁琐的饮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了“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6.“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令人振奋。如何活化与传承这些文化元素,故宫、中华书局等单位推出的《唐诗之美日历》《红楼梦日历》《故宫日历》或可有所启发。这些书装帧古典,意涵丰富,每逢节气还精心选配插图与诗词,令人耳目一新,销量也动辄几十万本,受到读者追捧。绵延千载的节气传统,成为浸润日常的文化韵味。有媒体调查显示,60%多的受访者认为发扬二十四节气文化要与现代文明结合。可见,文化不能被束之高阁,要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息繁衍。曾经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提出,“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用更切合当代受众心理的文化产品,在潜移默化中根植文化,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着陆点。 以下与作者表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
12.“上海精神”将“互信”排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和合”精神。这是因为不管是一个国家内部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是信任为先。《论语》中,子贡问孔子,作为执政者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之间如何做选择,孔子认为“信”是优先的选择,因为“民无信不立”。“互信”的观念,超越了国际上流行的一般国际关系理念,让“做好邻居”深入人心。上合组织多年来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开始对于边界问题的成功解决,到应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再到当前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互信”都是基础。这段文字介绍了( )。
古文明一般形成于中度大河沿岸的内陆地区,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条件较适宜于人类活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要素逐渐被弱化,人类活动已经从内陆转向沿海,出现了现代沿海向内陆的经济梯度。对比古文明与现代沿海文明的环境差异,其中最核心的是交通和可接近性对相关环境要求的改变。但高速公路和铁路等陆上交通的发展,又为内陆地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根据文段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没有18世纪的蒸汽机和纺织机,也就没有工业革命;没有19世纪的电气技术和汽车,没有20世纪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生物制药、互联网,也就没有今天如此多的新产业和产品的极大丰富。但是,21世纪的智能化手机能和蒸汽机、汽车相比吗?今天的很多技术虽然改变了生活方式,但没有带来新的动力和产业巨变;许多高科技公司虽然抢眼风光,但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并不像社会关注的那么大,我们面对的不单单是金融危机,其实也是一场产业危机和创新性危机。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