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相似度 丰富性
B
重合度 灵活性
C
无序性 广阔度
D
同一性 辨识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第一空,由“部分科技馆之间……难以实现博物馆展览基于各馆藏品不同而具有的较大差异性”可知,待填词应体现差异性较小,即相同程度较高。对应选项,A项“相似度”指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B项“重合度”指两个或多个物体或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程度或重叠程度,D项“同一性”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具有相同的特性、属性或身份,三项均符合文意,保留。C项“无序性”指具有无法重复实验、重复试验后无法得出同样结果或者无法运用科学手段找到规律性原理的现象或者特征,与文意无关,排除。第二空,由“和”可知,待填词与“多样性”构成并列,语义相近,应体现种类、形式等多种多样之意。对应选项,A项“丰富性”指指的是某个事物或领域内包含大量的内容、元素或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或细节,符合文意,当选。B项“灵活性”指具有适应性和变通性,能够迅速、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和变化的能力,D项“辨识度”指在特定的情境或场景下,个体或事物与其他个体或事物之间相互区分和识别的能力,两项均没有体现“多”之意,不符合文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项。
【文段出处】《不拘一格建设科学文化基础设施》
相关题集
相关试题
2024年1月1日0:30从韩国首尔出发的某次航班抵达美国旧金山时,当地时间仍是2023年12月31日。对此,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对于(5)的论证,以下哪项评价最为准确?( )
通过把氢原子碰撞在一起,进而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还能实现零排放,但这一过程很难控制,因此几十年来,这种想法一直都有几分______的味道。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如今,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项等离子体线性实验,旨在结合两种传统核聚变方式之所长,______,实现可控的核聚变。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43.读书和游历的结合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则有人改为“读万卷书,行百万里路”,我们今天的确能够走得更多更远了。____________,这样,在行前自然要读书,回来也要读书。但有时其实可能是读书读累了,烦了,不想读了,就去旅游,回来可能又想读书了。这后一种旅途中,就主要是读大地天空、人间社会这样的“无字之书”了。 填入文中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乙施工队共同修一条全长 20 千米的路。合作施工 25 天后乙队被调走剩下部分甲队又用了25天正好完成。已知乙队的效率是甲队的2倍,问甲乙两队合作每天可以修多少米路?
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飘尘和降尘都属于大气污染物。飘尘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降尘是自然降落于地表的空气颗粒物,是粒径大于10微米的固体颗粒。大气污染物浓度可用两种方法表示:(1)质量浓度C指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2)体积浓度Cp指100万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体积数。两者关系为Cp=(22.4/污染物质的分子量)×C。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地球生命的基本单元是细胞,像人这样的多细胞生物,每个个体都由数十万亿个细胞______而来。极端一点儿说,我们身体中这些细胞的使命就是______保证我们的出生、成长、繁殖后代。为了实现这些伟大目标,这些细胞是随时可以牺牲和替代的,而且确实在很多场合,身体细胞要靠______开启死亡程序来帮助完成人体生存繁殖的任务。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17.水稻是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新的研究表明,人类对这种粮食的喜爱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近期,考古学家在长江下游流域的几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小石块,这些小石块锋利的边缘可被用来收割农作物。研究人员推测,其中一些小石块可能是用来收割水稻的工具。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以上研究人员的推测?( )
关于我国农作物产区与农业类型,下列匹配错误的是( )。
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使战争变得越来越透明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机器与人有难以逾越的智力鸿沟,一旦涉及客观世界丰富的意义、涉及抽象的概念性事实,机器将变得“_____”,再强的“算法”也有不能逾越的“可计算“边界。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太空与地面环境差异巨大,对于新药研发是不可替代的新资源。我国已全面建成了空间站,发展了返回式卫星技术,有了跻身太空药学大国竞争的_____。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引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战略机遇,有效利用_____的太空资源,加快发展新兴前沿的太空药学。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例5】(24.3.30联考)当极端环境到来,不再适合生存和繁殖的时候,细菌就会转变成孢子的形式。这种转变可以让细菌忍受极端的干燥、温度和压力,等环境适宜时再次苏醒。科学家一直认为孢子处于一种非常模糊的生命状态,它们并非像冬眠动物一样进行深度睡眠,从生理层面来说与死亡无异,没有任何新陈代谢活动。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片死寂的孢子却能知道什么时候“醒”过来,只要时机合适,细菌就可以复苏繁殖。这一过程令许多微生物学家着迷。 这段文字接下来应该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