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某生活小区周边噪声低于30分贝,但该小区仍然有家庭经常争吵
B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争吵高于30分贝,本身也是一种噪音
C
调查中的有些居民生活区明确规定了小区内禁止大声喧哗
D
应该对生活环境中的噪声源、噪声级进行实时监测,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
正确答案 :A
解析
论点: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生活场所噪声分贝,以此控制在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争吵概率。A项,指出某生活小区周边噪声低于30分贝,但该小区仍然有家庭经常争吵,说明控制噪声分贝也没有作用,家庭成员之间还是经常争吵,可以削弱,当选;B项,指出争吵声音大于30分贝也是一种噪音,与能否通过控制噪声分贝从而控制争吵概率无关,不能削弱,排除;C项,指出有些居民生活区明确规定了小区内禁止大声喧哗,禁止大声喧哗不等于噪音低于30分贝,即使低于30分贝也不明确这些居民生活区发生争吵的概率有多大,不能削弱,排除;D项,指出应该对噪声源、噪声级进行实时监测,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与能否通过控制噪声分贝从而控制争吵概率无关,不能削弱,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项。
相关试题
边说边走,转角处突然闪出一片绿荫,溪水潺潺、树木繁茂,民族风格浓郁的民居_____其间,家家户户装着漂亮的彩绘木门,高坡上黄褐色的葡萄晾晒房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现代人类先祖在能人、匠人阶段分三次走出非洲,并进入亚洲和欧洲。到距今2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智人阶段,分化为不同肤色和体型的群体,并从文化上逐渐_____。公元前1000至前2000年,欧亚大陆的东西方古文明在游牧民族迁徙推动下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的交流。最早的东西方文明互动部分_____于古印欧人,他们一支侵入两河流域,一支向东南地区侵入印度,还有一支经中亚地区迁徙到中国北方。大迁徙带来冲击,也带来新变化,各文明相互交流、汲取、_____,在战争与和平交替中成长。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钟出现前的数千年来,我们度量时间的常见方法就只是日夜更迭。白天与黑夜的节奏也调节着动植物的生活。在自然界,每日的节律无所不在,对生命而言必不可少。而在我看来,它或许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要让机器运转起来,需要给它一个振动。有机生命有不同种类的时钟:分子的、神经元的、化学的、荷尔蒙的——每种都多多少少与其他时钟相协调。即使在单细胞的生化过程中,也有一些化学机制保持着二十四小时的规律变化。 下列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翻开厚重的中国近现代史,蜿蜒向前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留学生闪耀着光芒。从民主科学的_____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新中国的成立到两弹一星的_____,每逢历史关头和重大事件,都_____着归国留学生的身影。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和坚守,谱写了动人和精彩的篇章,让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段时间某公司的汽车销量明显下降,公司内部召开会议讨论销量下降的原因。市场部经理认为近段时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变化越来越快,导致公司的汽车销量明显下滑。总经理认为汽车销量下滑与外部竞争加剧没有关系,这是由于我们自身团队管理不到位所导致的。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对总经理的观点提出质疑?( )
定向调控是指政府针对不同调控领域,制定清晰明确的调控政策,使调控更具针对性,精准发力、定向施策,进行“喷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重在“预调、微调”。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相机调控的是( )。
商店销售某种商品,在售出总进货数的一半后将剩余的打八折出售,销售掉剩余的一半后在现价基础上打五折出售,全部售出后计算毛利润为采购成本的60%。问如果不打折出售所有的商品,毛利润为采购成本的多少?( )
按2019年1~5月同比增长趋势进行估算,2020年1~5月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约为多少亿元?( )
人类对于变脸的想象由来已久。武侠小说中有易容术_____,川剧中有变脸绝活惊艳世人。《聊斋志异》中的“画皮”更是将这种想象发挥到极致。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材料所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行业看,2020年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上年上升的有几类?( )
刚刚结束的春节假期,让“火车票购买难”再度登上热搜。多家媒体查询后发现,一些12306上显示“售罄”的车票,在第三方平台上则显示“有票”,还有不少网友确实通过第三方购票软件抢票成功。看来关键时刻“技术黄牛”还是靠谱的。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说法?( )
有人说,市场上很多奶茶主要是由茶粉和食品香精调出来的,会导致咖啡因超标。因此,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最好不要喝太多的奶茶。要使上述论证成立,可以补充下列哪一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