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日渐萎靡 对抗
B
与日俱增 对抗
C
与日俱增 碰撞
D
日渐萎靡 碰撞
正确答案 :C
解析
【事考帮解析】 C.本题属于实词成语辨析题。第一个横线处由前后文的照应可知,应当是一个表示增加意义的词语,排除A、D两项。第二空应填入和“争执”并列的词,B项“对抗”包含敌对之意,不符合文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相关试题
三、类比推理。每道题先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你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词。请开始答题:91.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48. ①意象,即心象,是诗化了的感觉,是诗人在某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 ③它暗示着诗人的内心图景,具有具体的坚实的质感 ②在诗歌创作中,它既不是单纯的外在描摹,也不是直抒胸臆的感情喷发,而是因情造景,寓意于象的单体形象 ④便于诗人获得心灵创造的自由 ⑤更好地抒发他复杂、流动、多变的生命体验,并从而增强诗的内蕴张力 ⑥意象在诗中的运用,有利于打破生活原型的束缚和局限 将以上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56.中华文明虽诞生在中华大地,但自古以来就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一个充满了活力、不断汲取内外多维文化、海纳百川的开放系统。与西方排他性的一神教传统不同,中华文明立足于“成己成物”的“仁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善于“和而不同”,乐于“成人之美”,在文明性格上从不愿意强加于人,从不推崇武力征服。在面对他者、面对异质性的要素的强力冲击时,中华文明总是试图去尊重之、理解之、吸收之并融化之。中华文明的“大一统”传统强调“至大无外”——“无外”不是封闭排外,而是在历史实践中不断与外部交流交融,消融现实的差别和对立,最终化外为内,四海一家。下列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39.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______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_____也不为过。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85.登门槛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顺利地登上高处。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更大、更不合意的要求。根据上述定义,属于登门槛效应的是( )。
70.一个金鱼缸,现已注满水。有大、中、小三个假山,第一次把小假山沉入水中,第二次把小假山取出,把中假山沉入水中,第三次把中假山取出,把小假山和大假山一起沉入水中。现知道每次从金鱼缸中溢出水量的情况是:第一次是第二次的1/3,第三次是第二次的2倍。问三个假山的体积之比是多少?
110.某学院在开学之初,利用4天时间开设了哲学、逻辑、数学、统计、宗教、历史和艺术7门课程让学生试听。每天上午、下午各一门。除一门课程可以开设两次之外,其他课程均不重复。这4天的课程设置还须满足以下条件:(1)艺术课程至少有一次安排在第3天;(2)数学课程只能安排在逻辑课程的次日;(3)第1天或第2天中至少有一天安排统计课程;(4)哲学课程与数学课程或艺术课程安排在同一天;(5)开设两次的课程不能安排在同一天,也不能安排在第3天,其中一次要安排在第4天。以下哪门课程不能安排在第4天( )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以上观点的前提是( )。
29.研究显示,约200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处理食物,例如切肉和捣碎植物。与此同时,人类逐渐演化形成较小的牙齿和脸型,以及更弱的咀嚼肌和咬力。因此研究者推测,工具的使用减弱了咀嚼的力量,从而导致人类脸型的变化。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研究者的观点?( )
79.左图为给定的多面体,从任一角度观看,下面哪一项不可能是该多面体的视图( )
26.如果说西藏阿里是人间仙境,不如详细说,从措勤县往文部南村的一路才是人间仙境,每一处都是绝美风光,没有一路沙尘,空气在广阔平原绿草的湿润下,显得______。一座座山脉倒映在一个个湖泊中,像一面面______的镜子,点缀在羌塘高原上。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99.设计∶发放∶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