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表现性目标
B
生成性目标
C
结果性目标
D
体验性目标
正确答案 :C
解析
【金标尺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可分为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其中,结果性目标强调以预设目标为尺度,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由专家、教师完全操纵,学生成为评价的旁观者。 通过题干“教案的问题讲完了”可知,王老师过于重视自身既定任务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 本身的内容,而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属于结果性目标的体现。故 C 项符合题意。
A 项: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不符合题意, 故排除。
B 项: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教育过程的开展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 项: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 C。
相关试题
36.下列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目的的是( )。
6.显性和隐性课程互相推动、互相补充,互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12.小班的幼儿能分清白天、黑夜,到了大班他们才学会看整点、半点、日历,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4.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 )。
43.《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理念中不包括( )。
17.班干部选举会上刘老师对学生说:“班干部的选举结果,取决于每位同学手中神圣的一票”。由此可见,刘老师的管理属于( )。
17.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中的教育是指义务教育,不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21.过错责任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42.五一放假期间,某小学几名同学相约在学校操场上打篮球,不小心撞伤了手臂,学校值班教师及时将其送到医院并通知其父母,该教师的行为遵循了教育行政执法的( )。
【不定项】4.以上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有( )。
28.王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经常发自内心的表扬他们。正是受到王老师的鼓励与赞扬,学生们的表现也越来越好。学生的变化体现的是( )。
34.古人云“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属于德育过程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