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B
兰艾不同香,自然难为和
C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D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表达和阐释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在多元中主导谋共识的提纲者要表达创新;最后通过“唯有如此”总结对策带来的结果。故文段为分总分结构,重点强调表达和阐释者要创新。对应选项,C项“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指诗歌和文章要紧随时代盛衰治乱的气运,没有一天不向新颖的方向发展,符合文意,当选。A项“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指诗文是关系流传到千秋万载的事情,作者对其中的得失心里最清楚,B项“兰艾不同香,自然难为和”指兰花和艾草不同的味道,自然很难和得来,形容好人和坏人不能在一起相处,D项“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指我们的言论要涉及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三项均未体现创新之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项。
【文段出处】《创新表达也是传播力》
相关试题
当前,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还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更多还是考虑充分发展利用当地资源的问题。虽然现在全球比以往更关注绿色低碳发展,但毕竟不可能在现阶段强求一些发展中国家把过多资源和资金投入到改善环境上来。尽管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不少煤电方面的投资,但是并没有技术取向上的倾斜,无论是电力项目还是非电力项目、燃煤电厂还是非燃煤电厂,贷款政策并没有区别,中国境外煤电投资更多取决于市场机制和接受国的偏好,并非中国政府单方面能够决定的。下列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煤电投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绿叶蔬菜中的硝酸盐被人体摄入后,一部分不吸收而被大肠细菌利用,最终排出体外;另一部分被吸收,在几个小时当中逐渐缓慢转变成微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存在时间只有几分钟,然后转变成一氧化氮,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需要亚硝酸盐扩张血管的作用,完全用不着吃剩菜;而且一次性大量摄入亚硝酸盐是有害的,摄入硝酸盐之后,在体内缓慢转变成亚硝酸盐,才能发挥有益作用。这段文字反驳了哪种观点?( )
17.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原生态的乡土音乐正被大规模边缘化,很难进入城市文化的内核。凶猛的外来音乐又有截然不同的背景,难以表达本土性的情怀。音乐人在传统民歌中挖掘都市人能欣赏的素材,为新民谣兴起奠定了基础。新民谣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真空,同时也为都市人创造了一个音乐意义上的“民间”。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儿童情商培训的火热,也是一直以来“培训热”的延续,近些年来,从课业补习到兴趣培养,花样迭出的培训班热度不减,其背后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期许,而从关注智商到重视情商,也折射出教育理念的一些变化。情商的内涵是丰富的,既指向自身情绪、自我激励,也指向理解他人、与人交际。参加情商培训班,孩子可能会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效果却因人而异,若情商培训班将人际交往简单化为“套路”,而将情商庸俗化为“关系学”“成功学”,往往会失去人际间的真情感。培训是速成,而培养是潜移默化。情商的养成,是在不断的自我认知与社会交往中才能体悟的,是在一次次的风雨洗礼后才能积淀的。上述文字中,作者对开设情商培训班的态度是( )。
31.细胞凋亡类似于细胞的自然死亡,但最大的特点是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死亡,也是一种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而非病理性死亡,所以叫“程序性细胞死亡”,如果没有这种自觉的“自杀行为”,人的进化发育和生长就会陷于混乱。细胞焦亡则不同,是一种病理性自杀,所以,发生细胞焦亡的一般是那些被病毒或细菌感染的细胞,如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免疫细胞,但发生细胞凋亡的是那些并未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正常细胞。下列陈述符合文意的是( )。
像昆虫叮咬能引起瘙痒一样,皮肤与植物的毒素接触也能引起瘙痒。对栎叶漆树引起的瘙痒研究发现,当与植物的毒素接触后,皮肤细胞会释放出引起红肿和发痒的组胺,利用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物能治疗这类瘙痒。但还没有适合的药物来治疗特异反应性湿疹等引起的瘙痒。对于后者,最好的建议就是,穿宽松的衣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用手抓痒。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
艾滋病病毒与其他逆转录病毒一样,在繁殖时,其遗传物质会整合到人体宿主基因组上进行复制。虽然目前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可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繁殖,但却不能根除这类整合性病毒,因此病毒可以在治疗期间潜伏休眠,一旦治疗中止,又重新开始复制。近日,德国研究人员利用名为Brec1的重组酶,可以准确定位识别90%以上临床常见的艾滋病毒株,并能安全准确地在受感染细胞的染色体组中完全“剪除”整合的原病毒。原病毒被清除后,受艾滋病病毒遗传物质干扰而失灵的免疫系统有望恢复正常。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是( )。
所谓第六感,就是除现有的五种感官感觉之外的另一种感觉。对于第六感,一直以来有不同的解释。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就认定,“第六感”是一种磁觉,不仅在人脑中存在,而且在很多生物的体内也存在。他们把人和动物感应磁场的能力称为第六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动物如蜜峰、乌龟和鸟类中,都发现了有这类磁力导航的组织或器官;二是在人脑中也发现了这种感知能力,且在34名志愿者大脑中获得了可重复证明。不过,即便证明了动物和人都有感应磁场的能力而把这种感知称为第六感,这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的大多数专业人员的认可。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人们在选择砧板时往往有不同的理由,在石头,金属、木质板三者之间,选择木砧板较多,因其“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内部结构发生弹性微调,既能避免与刀刃的碰伤,又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不会让刀刃因反弹力过大而剑走偏锋发生侧滑。文中“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的“这”指的是( )。
谈及诺贝尔奖提名的历史,不得不提爱因斯坦。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论文,提出光电效应、狭义相对论、质能等效方程,并对统计力学作出了巨大贡献。1910年,奥斯特瓦尔德便向瑞典科学院提名爱因斯坦获奖。尽管那个时代的瑞典科学院更加青睐实验物理学工作,对以思想实验为主的相对论持保留意见,但爱因斯坦仍先后被提名62次,终于在1922年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物理学的半壁江山都站在爱因斯坦的身后。由以上材料不能推知( )。
尽管社会主流观点往往宣扬“做人要乐观”的信念,有些科学家还是对此持有不同观点:负面情绪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征,是平衡精神健康的重要一环。针对目前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量与日俱增的情况,很多精神病学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些药物的滥用不但带来后果严重的副作用,而且还打破了人类情绪的平衡。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达到寄寓抱负和针砭时弊的艺术效果。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一首咏史诗的素材即出自《史记·扁鹊》。对文段理解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