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答案 :D
解析
【事考帮答案】D。考查马哲-认识论。“知屋漏者在雨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意思是: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很重要。政策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直接经验使百姓能够对政策的好坏感受最深。所以可以得出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本题选D。
相关试题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以前发生火灾、水灾时,很多人手足无措甚至丧命,现在发生火灾、水灾时,很多人会利用掌握的防灾避险知识,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有人说“灾难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财富”。这句话的道理是( )。
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
习近平主席曾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的发言中指出:“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历程一再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习主席的话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嚎叫,并且猛烈地反抗起来。绵羊和奶牛非常讨厌小猪的惨叫,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也没有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说:“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这个故事说明(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不仅问诊把脉了当下的城市规划管理,也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城市发展描摹了底色、描绘了蓝图、勾勒了未来。这体现了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要(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主张( )。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外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
8.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
有学者认为:“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该论点的局限性在于( )。
10.习近平主席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