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直到几年前,报纸和电视谈论的话题还是由编辑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而在今天,社交网络的分享模式让用户能够自下而上地产生流行话题。这种对所有话题“一视同仁”的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时政新闻、自拍视频或者最新的莱谱都有可能获得相同的关注度。筛选、审核信息的中间媒介消失后,我们每个人既是内容的产生者,也是内容的消费者。仅在某社交网站上,每分钟就会出现300万条新信息。因此,社交媒体迅速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美国,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性曝光,即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且排斥其他不同的观点,在全球对话和公共舆论中的影响力愈加明显。在去中介化和话题平等化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局限变得至关重要。
假新闻,或者说那些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假消息,正在这些平台上泛滥成灾。早在2013年,世界经济论坛就将病毒般传播的假新闻看作是全球性威胁之一。
我们的一些研究似乎表明,确认偏误(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只偏好地获取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的倾向)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占据着重要角色,在某社交网站上尤其如此。举例来说,虽然用户几乎可以和任何人交流,也可以获得任何类型的信息和观点,但他们还是倾向于建立“回声室”。
正是在这种新模式下,假新闻层出不穷。因此,当《牛津字典》宣布将“后真相”作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时,这绝非巧合。“后真相”意指在一些特定状况下,客现事实对公共舆论的影响没有感性诉求和个人信念的影响大。这看起来像是我们在2016年才发现人类是理性的,但其实早在2002年,丹尼尔·卡内曼就因强调非理性因素对经济决策的重要影响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后真相”这个词流行起来,成为公共舆论的口头禅,公众对假新闻和人们的不理性感到愤怒,仿佛不理性只是属于少数人的,而非普遍存在。同时,社交媒体也助长了这种更加情绪化而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对此,有人提出了可以利用算法或程序分析文本内容和它的来源,从而判断某个信息的真实性。但在科学领域,真相是一个不断变化并完善的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寄希望于一个简单的程序来判断新闻的真假可以说是非常天真的想法了。相反,我们应该恢复信息的正常流通,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消除固步自封、一味鼓吹自己的观点以及贬低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声音。依靠互联网的“自净”功能应对假新闻,此外,官方权威消息的发布,独立新闻源的相互印证也是判断新闻真假的有效武器。
A
公众认为只有少数人是不理性的
B
所有的流行话题都产生于社交媒体
C
丹尼尔·卡内曼认为非理性因素影响经济决策
D
信息的传播不再受中间媒介和地理条件的限制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由材料第五段“仿佛不理性只是属于少数人的,而非普遍存在”可以推出,公众认为不理性只是属于少数人,符合文意,排除;
B项,由材料第一段“社交网络的分享模式让用户能够自下而上地产生流行话题”可以推出,“所有”表述绝对,不符合文意,当选;
C项,由材料第四段“丹尼尔·卡内曼就因强调非理性因素对经济决策的重要影响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推出,丹尼尔·卡内曼认为非理性因素影响经济决策,符合文意,排除;
D项,由材料第一段“筛选、审核信息的中间媒介消失后”和“在全球对话和公共舆论中的影响力愈加明显”可以推出,信息的传播不受中间媒介限制,是全球对话,符合文意,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项。
【文段出处】《谣言为何总是更受欢迎?原来假新闻可以这样预测》
来源
2021年1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网友回忆版)
相关试题
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是( )。①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②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③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④清顺治帝入关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
2016年前7个月天津市引进国内招商引资项目额约为( )亿元。
下列饼状图中,最能反映2018年1~6月轿车、SUV、MPV、交叉型乘用车产量占乘用车产量比重正确的是( )。
谢某喜欢踢足球,所以谢某不喜欢打篮球。得出该结论的前提是( )。
根据文意,不属于农人喜爱芦苇的原因是( )。
22.某市场调研部对消费者心目中高端水饮料价位(每瓶500毫升左右)进行调查,发现认为5元以上的消费者比率最高,占24.9%;其次是认为4元以上和3元以上的消费者,比率分别为16.9%和16.7%;认为10元以上的消费者比率也达到13.1%;认为6元以上的消费者比率为12.1%;认为8元以上的消费者比率为5.8%;同时也有10.5%的消费者认为2元以上。 由此可推出( )。
根据所给材料,全球洋流加速最有可能会造成( )。
从上述资料中不能推出的是:( )。
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处理解最恰当的是( )。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 )。
填入文中画线处最恰当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