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读书无用论”源于对成功的盲目追逐
B
应从非功利的角度重新探寻阅读的意义
C
专家学者对于阅读方向的引导存在误区
D
过分强调阅读工具性会使读者丧失兴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为了鼓励阅读,人们往往极力论证阅读的好处,导致规劝阅读的文章往往过于强调阅读的现实回报,接着通过“其实”引导的转折关系引出重点,强调该做法属于“从功利角度诠释阅读的意义”。随后通过“由于”引导原因解释,对观点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指出“从功利角度诠释阅读的意义”存在的弊端。故作者重在强调不应从功利的角度诠释阅读的意义,对应B项。 A项,“读书无用论”在文中出现,是为了证明当前很多规劝阅读的文章是功利的,其本身并非文段核心话题,排除; C项,文段重在通过论述专家学者对于阅读方向引导的误区,指出不应过于功利地看待阅读的意义,其本身非重点,排除; D项,对应文段尾句,为解释说明的内容,本身非重点,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项。 【文段出处】《阅读的首要目的不是“成功”》
相关试题
40.人体严密的免疫防御系统,会在细菌入侵时引起炎症反应,白细胞和大量“防御斗士”对病原体展开攻击,防御的一方通常会胜利。理论上讲,“刺激”消除后,炎症反应会逐渐消失,组织回到正常状态。//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炎症依然会持续,这种低度炎症不像通常的炎症那样可以明显感觉到它的存在,其更像人体内未被完全熄灭的“火苗”。机体通过炎症反应抵抗病原体的过程,保障了人类的生存,但是科学家发现,这种低度炎症会缩短生命,促进许多年龄相关性症状,如认知衰退、神经变性、动脉粥样硬化等。不过,引起和维持这些变化的机制,目前尚不能明确。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
人类阅读文化经历了几次重大转变,一次是从口传文化向印刷文化转变。这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变的重要节点。今天又有了另一个转变,从印刷文化向电子媒介文化的转变。比较来说,印刷文化孕育的是种沉浸式阅读,其认知模式是深度注意力;而电子媒介催生了一种全新浏览式阅读,它所建构的是超级注意力模式。浏览式阅读在不同对象间切换转移,无法忍耐阅读单一文本时的长时间单调。这有些像人们的美食体验,品尝美味佳肴之后,对粗茶谈饭使难以忍受,同理,习惯于浏览式“悦读”之后,对单一文本的长时阅读便会感到乏味。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7.当代社会呈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文化的阶层和地域区别越来越小,民俗的地域性和群体性差别消失,民俗作为地区和人群的标识或认同的意义逐渐微弱。民俗也在审美化的趋势和背景下,成为时尚的,而非实用的。比如旅游场域中的刺绣或帽子等等,基本不会拿来用,而是用来装饰和收藏。民俗变为了一种浪漫的、时尚的消费品,沦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
字库塔,也称字塔、惜字塔、焚字炉、敬字亭等等,顾名思义,是古时焚烧字纸的塔形建筑。古人认为文字神圣而崇高,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应随意丢弃,哪怕废纸也需洗净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有些地方的村民还组织“惜字会”,除了自愿外,人们义务上街收集字纸。所有用过的经史子集,磨损残破之后,要先将其供奉在字塔库内十年八载,然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之后,再点火焚化。从明代开始,字库塔在中国南方出现,至清代,敬惜字纸的信仰发展至巅峰,现在遗存的字库塔也多为清代建造。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主要意图是( )
古文明一般形成于中度大河沿岸的内陆地区,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条件较适宜于人类活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要素逐渐被弱化,人类活动已经从内陆转向沿海,出现了现代沿海向内陆的经济梯度。对比古文明与现代沿海文明的环境差异,其中最核心的是交通和可接近性对相关环境要求的改变。但高速公路和铁路等陆上交通的发展,又为内陆地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根据文段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吃个饭还这么累,现代青年人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繁琐的饮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了“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阅读危机与障碍在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且呈现出比较一致的规律。一项关于“阅读危机”的调查报告表明,人们在逐渐远离书籍,而接近电视和电子媒体。还有一项题为“读还是不读”的研究报告指出:人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而青少年是读书最少的人群。和过去的20年相比,家庭用于买书的费用减少了,阅读理解技能正在退化,阅读质量受读者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黄河凌汛发生在冬季河水开始封冻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是因冰坝阻塞水流甚至带来洪灾的一种河流特有的水文现象。纬度差异是引起凌汛的主要原因。秋末冬初,北部河水首先封冻,南来的未结冰的水流受阻排泄不畅,于是抬高水位,引起凌汛。冬末南部的河水先解冻,而北部河面依然冰层很厚,上游大量的水流夹带冰凌一起下泄,不仅无法破坏下游的冰层,甚至浮冰还会增进冰层的加厚,极易形成冰坝或冰桥,阻塞水流、抬高水位,发生凌汛。如果凌汛与黄河春季的洪汛结合起来,将会产生更大的危害。因此要兴建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防止凌汛泛滥成灾。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为恰当的是( )。
没有18世纪的蒸汽机和纺织机,也就没有工业革命;没有19世纪的电气技术和汽车,没有20世纪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及生物制药、互联网,也就没有今天如此多的新产业和产品的极大丰富。但是,21世纪的智能化手机能和蒸汽机、汽车相比吗?今天的很多技术虽然改变了生活方式,但没有带来新的动力和产业巨变;许多高科技公司虽然抢眼风光,但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并不像社会关注的那么大,我们面对的不单单是金融危机,其实也是一场产业危机和创新性危机。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
42、潜规则得以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风行,是“绑架效应”对社会观的扭曲。金钱至上,私利至上,为了金钱和私利,不惜害人,最终害己,这样的价值逻辑是文明社会所不齿和不容的。一个社会的价值追求,需要道德的弘扬,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清除潜规则应该成为法制建设的一项任务,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运用法治的手段铲除潜规则滋生的土壤,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民族的道德和文明。这段文字论述的主要观点是:
32.一部人类史,就是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史。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科学曾仅仅是“闲人”的志趣,科学普及无从谈起,人们在“非科学”的禁锢中艰难摸索。随着近现代科学兴起,人类对自然认识不断加深,科学与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科学普及在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结合点上顽强生长,科学在人类现代化道路上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上述文字主要阐述了:
或许是深受农业文明影响的缘故,中国古典艺术始终缠绕着一种对花草植物的敏感。林微因说:“惜花、解花太东方,亲昵自然,含着人性的细致是东方传统的情绪。”我们都会背:“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所谓“蒹葭”,就是我们熟悉的芦苇。《诗经》里的世界,其实并不遥远。“参差荇菜”“南有乔木”“桃之夭夭”“彼黍离离”,这先秦时代的民歌,几乎首首离不开植物,一风一雨、一稼一穑,遍布着草木的声息,以至于《诗经》里的植物花卉,也成为一门学问,吸引一代代的学人研究考证。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