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依赖性
B
可塑性
C
向师性
D
被动性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客体地位的特征。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接受教育是学生的本质特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是教师的教育实践对象,是教育的客体。学生的客体地位表现在:依赖性、可塑性、向师性
学生具有依赖性。中小学生由于不成熟,加上经济上不独立,所以在家往往依赖父母,在校依赖教师,很多方面都需要成人的帮助。 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学生具有可塑性。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在中小学生身上潜伏着极大的能量,抓紧教育,方法得当,他们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学生具有向师性。所谓“向师性”,就是指大多数学生都有尊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指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关怀和鼓励,并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向师性说明了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倾向。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为干扰项,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
相关试题
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教育的角度看,这表明( )。
强调“通过集体”“在集体中”“为了集体”的教育原则的教育家是( )。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
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倡的“平行教育”,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
坚持正面说服教育原则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不能批评、打压。
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教育家( )的成功教育经验。
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是属于( )。
《学记》提出“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话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现代创新德育方法有( ) 。
13.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属( )范畴。
教师义务的实质是教师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