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其可能会携带《齐民要术》
B
唐朝时期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其可能向印度介绍中国的活字印刷术
C
元朝时期汪大渊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海远航,其可能携带《本草纲目》
D
明朝时期郑和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访,其可能向沿线国家展示“火铳”
正确答案 :D
解析
人文常识。
A项错误,《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北魏晚于西汉,因此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不可能携带《齐民要术》。
B项错误,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北宋晚于唐朝,因此唐朝时期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不可能向印度介绍中国的活字印刷术。
C项错误,《本草纲目》由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晚于元朝,因此汪大渊不可能携带《本草纲目》出海远航。
D项正确,火铳发明于中国元代,由南宋突火枪演变而来,明朝时期对火铳的发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因此郑和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访,其有可能向沿线国家展示“火铳”。
故本题答案为D项。
相关试题
对于低头一族来说,一个标记明显的弱势人士来了,有的想注意到没有注意到,有的不想注意到也乐得没有注意,这两种状态共同构成了人们“看见”需求的挡板,因为没有看见,“公德的旋律”就无法响起,公德心就无法______。技术进步带给每个人更丰富的世界,但将人们有意无意地______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公共空间,低头一族们因此很容易失去本该存在的“公德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比起传统形式的“文化带货”,艺术直播的“文化带货”极为重视对文化IP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而这种资源利用又根植于社交媒体平台的预热推广和运营维护。如此一来便重新定义了“文化带货”的消费人群,因为活跃在社交网站上、有直播间消费习惯的群体大多是年轻人。对文化产品有兴趣但购买力有限的年轻网友构成直播间的观众主体,但是一些高雅艺术表演或高端艺术品交易主要还是以资金较为充裕、有一定文化审美积淀的中年群体为主。消费主体的差异使线上的“文化带货”亟需在老粉新粉的更迭和代际审美的差异中找到平衡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惊艳亮相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下列节气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分析美术刊物在不同历史时段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和平时期与战乱时期美术刊物_____的立场。和平时期,美术刊物起到的是陶冶心灵、美化情操之功能。战乱时期尤其是抵御外侮、事关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那些刊物中的漫画和木刻发出了抗争与愤怒的呐喊,起到了_____、鼓舞斗志的正面效果。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 )。
信息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信息侵略的是( )。
一种新的、更具攻击性的导致19世纪爱尔兰马铃薯饥荒的真菌最近已经出现。然而,因为这种新型的真菌能够被新近使用的杀真菌药杀死,这种真菌不会使目前依赖马铃薯生存的国家发生广泛的食物短缺。下列哪一个,假如正确,最能使上面的论述陷入疑问?( )
防卫行为具有天然的_____,如果司法实践为防卫行为秤斤量两以确定其“正当”与否,就无疑为正义加上了笼头,限制了防卫行为的实施。这样衡量的结果,就是犯罪行为实施者可以无所顾忌,防卫者却反倒要_____。让防卫行为变成犯罪行为的不确定_____的风险,这样更能阻吓犯罪,打消犯罪者的犯罪动机。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原始证据,是指司法人员直接从原始出处获取的未经复制和转述的证据。传来证据,是指来源于他人转述或传抄等间接途径的第二手事实材料。下列选项不属于原始证据的是( )。
近年来,金融消费纠纷频发,然而对簿公堂时,对于营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买卖双方各执一词,给监管者和执法者裁断造成不少困惑。常言道:“口说无凭,立字为据”。“双录”就是通过影音手段,使销售行为可回放、重要信息可查询,厘清双方责任、避免推诿扯皮,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令合规经营者免受“冤屈”。为遏制违规营销,以往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做过很多尝试。比如出台行业示范条款、进行合同表述通俗化改革、明确免责条款印刷字号等。然而,利益驱动之下,一些营销人员总能想办法绕过规矩坑蒙消费者。因此,监管部门让买卖双方“出镜留声”,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消费者想出的一个招数。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家人 对于( )相当于 学生 对于( )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努力使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互相调整、改变,以促进双方彼此协调,这是课程实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