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④②①⑤③
B
④①③⑤②
C
④①②⑤③
D
④②⑤①③
正确答案 :C
解析
10:C【解析】文学常识。故本题答案是C。①不效艾符趋节日,但祈蒲酒话升平,描述的端午节,出自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释义: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描述的七夕节,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释义: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盼着能够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重阳节,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释义: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述的清明节,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释义:请问哪里有酒店呢?牧童用手指点那远方杏花深处的村庄。诗句写清明佳节冒雨趱行的出门人愁绪难遣,打问酒家的情景。故本题答案是C。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描述的中秋节,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释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故本题答案是C。
相关试题
34.某工厂生产甲、乙、丙类产品,甲产品每盒12个,乙产品每盒24个,丙产品每盒32个,第一天生产了1个甲产品,2个乙产品,3个丙产品,以后每天每类产品都比前一天多生产1个。X天后所有生产出的产品正好装满整数盒,则此时生产出的所有产品总个数至少为( )。
27、近年来,在人口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呈现逐年缓慢诚少趋势,人口数量红利正在逐步衰减。然而,随着我国受教育群体的快速增长,人口质量红利正在不断上升,成为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的新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优劣将成为反映人口质量水平的关系变量,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通过增强数字经济时代必备的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口质量升级,为厚植发展新优势提供新的人口红利来源。 这段文字中“新的人口红利来源”指的是( )。
40.一辆汽车每天以固定车速从A站出发前往B站。某天,在行驶200公里后车辆发生故障,车速降低40%继续前进,到达B站时间晚点1.6小时;由于维修不力,第二天,该车按原线路行驶中从上一天的故障点经过60公里后再次发生故障,车速仍降低40%继续前进,则到达B站将晚点1.2 小时。求 AB 两站相距多少公里?
52.惊鸿:游龙
18、作家只有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和个人出彩的机会,其创作就有了灵魂重量和精神品格,具有了深刻_____的审美格调,_____着一种情透纸背的精神力量。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怡当的一项是( )。
38.某大型车展有自主品牌展区、进口豪车展区、新能源汽车展区3个主题展区,车展开幕当天,每个主题展区有3个代表品牌宣传视频会在开幕式进行展示。如果要求每个主题展区的品牌宣传视频必须相邻,则共有( )种不同的播放次序。
75.从所给资料中能推知的信息是:
37.某景点推广线上购票,线上成人购票每人30元,线下成人购票每人50元,老人儿童购票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均为20元。某天该景点总共售票3000张,共收票款123000元,那么当天通过线上购买的成人票可能为( )张。
慢直播,指借助直播设备对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的一种直播形态。慢直播一般没有主持人,依靠一个监控摄像头,事件的传播与发生同步进行,不带镜头快剪、编辑、音乐渲染等制作痕迹。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慢直播的是( )。
2、以下作品与作者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53.昂首:伸眉
11、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_____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立足中华文明肌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_____才能更好创新”。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