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准备律
B
练习律
C
效果律
D
刺激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状态。如果学习者有学习准备而施行学习活动,学习者就会感到满意;如果学习者无准备状态而强制其学习,他就会感到烦恼。题干中教师突袭就是在学生没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了考试,故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学习,其依据是学习的准备律。故A项符合题意。
B项: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反复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为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桑代克提出的联结-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
相关试题
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降低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6.为了要记住“蚂蚁”“树干”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树干上爬了很多只蚂蚁”等联系。这是下列哪种记忆策略的运用?( )。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具有( )的特点。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发现学习。( )
当学生表现出一次正确的行为时,就表示他已确实学到了该种行为。( )
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口诀后。习惯于“三七二十一”这一记忆顺序,如果问他们“几乘以三等于二十一”,很多人一时间都反应不出来,这是一种( )现象消极作用的表现。
以下不是托尔曼提出的概念的是( )。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他把强化分为( )。
符号学习属于( )。
儿童模仿动画片中人物的行为是学习。
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