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①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②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还有说法认为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
③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岀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高祖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并把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忐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A
唐朝初年,中秋节正式成为固定节日
B
“月饼”一词最早出自于明朝
C
明朝开始,中秋吃月饼已成为每年的习俗
D
中秋节又称秋夕节
正确答案 :D
解析
【事考帮答案】D。细节理解题。D项,根据“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可知表述正确,当选。A项,根据“还有说法认为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可知,“月饼起源于唐朝”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月饼不一定真实起源于唐朝,排除;B项,“‘月饼’一词最早出自于明朝”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C项,“明朝开始,中秋吃月饼已成为每年的习俗”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并不确定是事实,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项。
相关试题
52.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 2007 年度科学研究十大攻破之一是:通过对人和老鼠的研究,科学家提出,记忆力和想象力均植根于人类大脑的海马区,该区是大脑重要的记忆中心。 由此推断( )
28.欲望——特别是形成为某种执念的强烈冲动——会把人们带入万劫不复的痛苦与折磨之中,只有人们在彻底抛弃执念之后,才能获得某种“升华”,从而成为“圣人”或“幸福人士”。可是,要求人们抛弃执念欲望的观点只说对了一半——欲望得不到满足内心当然会产生痛苦,执念也确实容易将人引向疯狂。但是,一个人如果不再能产生欲望、也不再对任何事情产生执念,如此这般的生活还能被称为人生吗?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工厂组织工人参加技能培训,参加车工培训的有17人,参加钳工培训的有16人,参加铸工培训的有14人,参加两项及以上培训的人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2/3,三项培训都参加的有2人,问总共有多少人参加了培训?
10.某单位有一块长宽分别为40米和30米的长方形土地,现计划在该土地的四周及其对角线上等距离栽种果树。如果每隔一米栽一棵,则一共可栽( )棵果树。
44.根据给定图形的既有规律,选择一个最合理的答案( )。
3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甲、乙、丙、丁四人同时同地出发,绕一椭圆形环湖栈道行走。甲顺时针行走,其余三人逆时针行走。已知乙的行走速度为60米/分钟,丙的速度为48米/分钟。甲在出发6、7、8分钟时分别与乙、丙、丁三人相遇,求丁的行走速度是多少?
38.第二段的“文化密码”指代( )。
5.胶体是一种高度分散的混合物,生活中许多现象与胶体性质有关,下列与胶体性质不相关的是( )。
59.中秋佳节,吴强、赵东、侯康、孙超买月饼时有四种选择:五仁、蛋黄、豆沙、枣泥,大家最终都买了自己喜欢的馅。已知:①每人至少买一种月饼,只有一个人买的种类最多;②吴强、侯康不喜欢枣泥的味道;③赵东和吴强的喜好完全相反;④吴强和孙超没有买五仁月饼;⑤赵东和吴强分别最多买了两种馅料月饼;⑥只有一个人买五仁馅料的月饼。如果上述的陈述都是真的,谁买月饼的种类可能是最多的?( )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是( )。
9.有一瓶纯酒精,倒出1/2,加人等量的水,再将此溶液倒出1/3,加入等量的水,最后将此溶液倒出1/4,加入纯酒精,此时溶液中酒精的浓度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