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法治的普遍性原则
B
法治的价值原则
C
法治的权威性和目的性原则
D
法治的形式合理性原则
正确答案 :B D
解析
【金标尺答案】BD
【金标尺解析】本题考查法律
法治的普遍性是指法律规范在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普遍使用,对任何人都具有约束力,都适用,题干中未体现普遍使用性,故A不当选。
法律价值要求法律制度构建在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自由、合理愿望和财产权利的基础上,从而形成新的法律价值取向原则和精神。法律价值原则是我国“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我国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它明确揭示了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并不是有没有法律或法律完备不完备,而是在于有什么样的法律和法律是不是得到普遍遵守和认可,法治国家的法律制度是自由与人权的法律保障,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根据法治原则,实行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法律价值取向,是法治原则的价值体现。故B选项当选。
法治的权威性是指任何组织或个人都要严格遵守法律,违法法律后要运用国家力量进行制裁,题干中没有体现法治的权威性,故C不当选。
法治的实现条件有三,一是"精神要件"即法治国家是需要一些观念和精神来支撑;二是"实体要件",实体要件就是基本的制度和基本的治国原则;三是"形式要件",形式要件就是实现制度的时候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和支撑。法治的形式要见,以追求法的安定和"法律统治"为目标,它最大限度地信奉法律。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根据法治原则,实行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在法治的前提下还要求对法律制度改革与创新,是法治的形式上合理性的体现。故D选项当选。
故本题答案为BD。
相关试题
第二部分综合基础知识(55分)七、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31.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导者,2018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强调,新时代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付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这一论述 ( )①表明全球环境治理的价值共识已经形成②反应中国拥有全国环境治理的话语主导权③彰显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活动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表达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智慧的责任担当
19.红绿灯:交通
18.人生:阅历:经验 ( )
50.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新疆要做好经济工作( )
40.在民族的六要素中,起基础作用的要素是( )
12.“发文字号”属于公文格式中的页眉数据项。
32.北京市2011年-2015年安排72.6亿元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2012年北京援疆建设项目包括产业支持、智力支持及20个工程建设类项目,这些举措是为了( )
2.新疆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是反恐和去极端化的有效举措。
23.从A市到B市的航班每周一、二、三、五各发一班。某年2月最后一天是星期三。问当年从A市到B市的最后一次航班是星期几出发的 ( )
29.2016年,全国年轻人的人均旅游交通支出占个人全年支出的比重为( )
22.小李开了一个多小时会议,会议开始时看了手表,会议结束又看了手表,发现时针与分计恰好互换了位置。问这个会议大约开了1小时多少分?( )
41.中国规划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主要着力点之一就是包括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硬件”联通在对接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同时,也为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注入新活力。2014年月8日,习主席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元成立丝路基金,对于中国而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好处是( )①加快中西部的发展,减少地区差异②利于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增加④寻找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