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
对
x
错
正确答案 :错
解析
本题考查刑事责任能力。
《刑法》第十八条第二、三款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故本题说法错误。
相关试题
下列行为,当事人应承担刑事责任的有( )。
张某驾驶汽车行驶在城市道路上,其女朋友王某坐在副驾驶上。突然张某的电话响起,正打算接就被王某拦住,并说:“开车的时候专心一点,不要分心。”但张某执意要接电话并说道:“没事,我的技术你不放心吗?”于是张某接听起了电话,此时一位老太太正在过马路,张某一个不注意便将老太太撞倒在地,张某的行为在主观方面属于( )。
瓜农甲为防止西瓜被偷,在瓜田四周私拉电网。某晚,乙去偷西瓜,触电身亡。甲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相同点都是明知危害结果的发生。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18周岁。
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承担刑事责任。
下列行为中,构成犯罪的是( )。
犯罪客体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张某已满76周岁,某日与邻居林某因琐事发生争执,事后怨气难消,便持刀捅死了林某,对于张某的刑事责任及处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成立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来源为( )。
某汽车司机在雨夜行车,从马路中间的一块塑料布上驶过,司机以为塑料布下是附近农民的稻谷,结果压死了塑料布下睡着的一个精神病人,对该精神病人的死亡,司机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属于( )。
甲攻击乙致乙死亡,在对甲的行为定罪时有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致死)两种意见。从犯罪构成角度看,两种意见的根本分歧在于(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