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
对
x
错
正确答案 :对
解析
本题考查认知失调的内涵。 当个体的经验与观点和他人或社会广泛认同的道德标准不一致的时候,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与社会道德标准的平衡,这样个体就形成了新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他强调认知要素引起的矛盾冲突及其动力性质。只要认知失调产生,为了恢复认知协调状态,就需要态度作出改变。虽然认知失调为态度改变提供了条件,但并不必然导致态度改变,因此要及时抓住认知失调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降低失调认知的重要性或数目、提高协调认知的重要性或数目、改变其中的某一个认知要素等)来促使态度发生转变。 故本题说法正确。
相关试题
24.教育过程中应奖励一些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奖励一些概括性的行为。( )
19.教师让学生列举筷子的用途,某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列好了很多答案,但是都在餐饮范围内,这表明该生发散性思维( )。
“见者易,学者难”说明动作技能学习中( )的重要性。
动作技能教学一般不宜采用发现教学法。( )
27.中小学生掌握概念时,一般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再提高到命题学习水平。( )
21.要求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书面或口语作业,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或改造,还会解决复杂问题。这属于学生掌握知识阶段的( )。
测验时学生越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这属于( )。
5.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 )。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高原现象。( )
“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讲的是什么知识?( )
学生能够相信并接纳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了认同阶段。( )
26.儿童在知道“桌子”“椅子”等概念之后,再学习“家具”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