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1.1.2米宽的木床、一个衣柜和一张单人书桌,4平方米的卧室被塞得满满当当,但15岁的小王很满足。“这是我第一张书桌,床也终于不塌了。”他用力在床上坐了坐,展示着新床的扎实。“小王家4口人,他和妹妹以及患病的姑姑,全靠低保和父亲做零工维持生活。”冶金社区杜书记至今记得小王卧室以前的样子,“衣服、书全部堆在床上、地上,床板中间还有两个大洞。”
石桥街道办易主任介绍说:“过去街道也曾收到社会捐赠,但资金有限,援助面小,且大多是送钱送米油等传统方式。在街道,和小王家类似的困难家庭还有不少。他们能享受政府兜底政策,但生活仍被重病、收入低、老人无人赡养等问题缠绕。对这些情理之中、政策之外的难事,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期望在街道层面聚拢更多资源。”
2020年市慈善总会对石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并决定在石桥街道正式成立全市首个街道级“社区阳光基金”,市、区两级慈善总会共提供资金80万元,多家爱心企业联合捐赠了36万元,再加上街道原有的慈善资金和居民捐款,一共筹集了137万元资金和价值15万元的物资。
有了资金,该用在哪儿?怎么用?经过街道、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商议,石桥街道“幸福家园社区阳光基金”社区公益提案大赛应运而生。“让专业的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到社区走访调研,了解居民需求,找准社区问题,拿出解决方案,再通过专家评审、居民投票决定支持哪个项目。这样既能有效回应居民需求,也能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易主任说。
第一届提案大赛共征集到80个公益项目,并最终确定支持23个项目,涵盖特殊困难人群帮扶、助学助困、关爱妇女儿童、养老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等多个方面。
“征集到项目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工作还在后面。”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小李说。与以往直接到社区开展服务工作不同,石桥街道将基金支持项目运营工作交给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小李每个月都会召开阳光基金项目推进会,召集参与项目的社会组织成员、街道社区代表和居民代表,共同交流项目进展、困难、资金使用情况,并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同时,她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前来指导,确保项目进度。
易主任说:“规范化、专业化的运营和指导,不但保障了居民权益,还促进了社工人才成长。如今,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已汇聚10余家社会组织,培育孵化126支社区自治组织,培育社工人才近300人,还成为本市多所高校社工专业学生的就业见习基地。”
专业的平台、新颖的项目,吸引了更多专业人才的加入。2021年,社工专业的小婷研究生毕业后入职老伙伴养老服务顾问中心。她在这里完成了由大赛催生的“养老顾问”等多个项目,有的项目还获得了民政部的专项支持。
基金设立之初,易主任就担心这个“小钱袋”“瘪”了怎么办?结果居民王大妈自费为“养老顾问”项目印发宣传卡片;一位在石桥街道生活了30多年的居民,将数万元退休金全部捐给了基金,“这些捐款,就用在我居住的地方,怎么用都看得见摸得着,非常有意义。”居民的言行让易主任对基金的能量有了新的认识,也促使他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参与者、受益者都成为基金的“代言人”。
2021年9月,石桥街道开展了“社区阳光基金”募捐活动。数十名志愿者和23家爱心企业参与到线下义卖、义诊、口腔检查、金融咨询等服务活动中,仅3天时间,便有1.1万人次捐款捐物总计超过50万元。此外,石桥街道还在探索从财政资金支持、线上线下募集、专项募集、社区资源创收等方面进行自我“造血”和“续血”,“小钱袋”不“瘪”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更让人欣慰的是,在第二届社区公益提案大赛中,有不少项目都是居民自己的点子。辖区内民营医院负责人希望能为困难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热爱舞蹈的蔡阿姨想组建社区舞蹈队让更多独居老人“动起来”……一个个普通居民正借助基金的力量,回报自己生活成长的地方。一个个项目让人真切感受到“社区阳光基金”背后的意义——让温暖传递到更多角落。
2.2022年本应是L县山核桃丰产的大年,但由于高温干旱,产量只是略有增加,虽然产量受影响,但效益却创下了新高,这背后是一颗山核桃的转型升级之路。
多年来,L县山核桃产业生产主体众多,很多是家庭作坊,质量参差不齐,以次充好并不鲜见。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山核桃销售市场的监管,但收效甚微,“为此,我们决定制定统一的标准,从而鼓励、引导、带动企业执行这个标准。”L县农业农村局古局长介绍。
2021年,L县发布“天目”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覆盖包括山核桃在内的众多农产品。县政府委托省山核桃产业协会牵头制定“天目”山核桃系列标准。9月,“天目”山核桃系列标准体系对外发布,包括炒制山核桃、手剥类山核桃和山核桃仁三个标准。标准起草人之一、省山核桃产业协会蔡秘书长说:“在山核桃领域20个标准中,我们这次制定的标准是最高的。”
“要获得‘天目’品牌使用授权,企业需要申请,产品要符合我们的标准。”古局长说,目前已有8家山核桃企业获得授权,L县太康炒货食品厂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我们有两款产品用了‘天目’品牌。”程厂长说,“这两款山核桃的品质是我们产品中最好的。”获得“天目”品牌使用授权后,程厂长感受最深的是品牌推广的力度大大提升。“‘天目’需要好的产品来支撑,我们也需要‘天目’这个公共品牌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
“市场监管部门会不定期抽查,如果授权企业的‘天目’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将撤销授权并向社会公布,同时在一定时间内禁止该企业再申请。”古局长表示。
L县山核桃加工企业有280多家,年加工能力3万吨,光是龙水镇就集聚了170余家炒货食品加工产业链企业。但这些企业大多是给品牌企业代加工,尽管做自己品牌的也有,然而规模、名气都不大,没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蔡秘书长说:“为品牌企业做代加工利润薄,只有更多品牌企业成长起来,L县山核桃的品牌价值才会更大,才能分享到山核桃产业带来的更多效益。”
2022年,天生记总部落户龙水镇,L县终于有了第一个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坚果类品牌。天生记杨副总经理深耕坚果领域20多年,他说将总部从省城迁到L县,不仅有公司发展的考量,也有助力L县山核桃产业发展的情怀。
通过玻璃,天生记山核桃加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被看到,自动化、数字化程度很高,“没有什么不能看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杨副总经理说,数字工厂9月初投用,如果L县其他山核桃加工企业有打造数字工厂的需求,他们愿意提供帮助。
“看着都是山核桃,但其实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企业文化、品牌宣传等方面,天生记就更有优势。”在程厂长看来,大家可以合作,一起将山核桃产业做强做大,“如果整个市场能做得更大,效益进一步提升,大家都可以从中受益。”而在古局长眼里,天生记的到来,更为重要的是“带来理念的变化”,包括规范经营、现代化生产、市场营销、科技研发等。
几年前,因山核桃种植规模无序扩张,加之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山坡植被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山核桃品质逐年下降。L县痛定思痛,于2019年9月起开展了一场生态修复行动,“退果还林”2万亩,退出后的山核桃林禁止除草、施肥、除虫、采打等经营活动,由村集体看管。正常经营的山核桃林,则鼓励生态经营,推广自然落果,不滥用农药、化肥,减少人为干预。L县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李主任说:“生态经营逐步推广,山核桃林的产出更稳定,品质也更好。”
为了提升山核桃林的生产效益,L县近年还在推进山核桃林流转,推广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由于种植成本上涨、分散经营等原因,山核桃林的投入产出比持续下降,年轻一辈经营山核桃林的意愿也持续下降。”李主任说,“规模经营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和数字技术利用,能更好地实施科学种植与培育,降低生产成本、优化投入产出比。”
中间的加工储存环节,L县也在求变。山核桃脱蒲的汁液碱性很强,乱排放对环境有影响。晒干、存储环节没做好,山核桃品质就会受影响。“脱蒲中心可以实现山核桃脱蒲、晒干、存储、销售‘一条龙’服务。”古局长介绍,“这个中心由政府建设,实行市场化运营。农户将采收的山核桃送到中心脱蒲后,可以直接将山核桃存储在这里的仓库,仓库是数字化管理,精准地对温度、湿度等进行控制,山核桃存储在这里比存放在家里更妥当。”
还有很多变革也在进行中,比如水肥一体化、采收机器人等试点应用,山核桃产业大脑不断迭代升级,“山核桃黑芝麻丸”等深加工产品不断研发……
3.国庆假期,Q区锦里村房车露营基地天天客满,住宿、露营、烧烤、看星星等“房车+”新玩法吸引了3万余游客前往体验。
眼下,锦里村是Q区“炙手可热”的村庄之一。2020年,以锦里村为主体连同几个自然村,共同组成锦里未来乡村。去年底,在“国际花园社区”的角逐中,锦里未来乡村在32个国家的34个项目中拔得头筹。
锦里村脱颖而出,离不开多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但仅靠这些并不够。“农村生态资源丰富,但资源碎片化、变现难,又缺乏后续经营。”Q区发改局李局长说,他们从“区域性整村运营”理念破题,从规划到建设、从招商到运营,将碎片化资源整体打包,导入产业支撑,打造未来乡村。
大部分农村缺少开发主体,整村经营的前提就是集聚各个自然村的资源,获得统一的经营开发权。为此,Q区成立康养生态资源运营有限公司和农业生态资源运营有限公司,作为“两山合作社”的平台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通过它们摸清农村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资源性资产,以及村民长期闲置不用的资产,整体收储闲置资源。
目前,“两山合作社”和8个村签订了整村经营合作开发协议,收储闲置农地13300多亩、闲置农房235幢、林地1700余亩、山塘水库16座,吸引2429户农户、40个自然村参与平台经营。
有500多年历史的黄潭乡塔坪村,完成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基建改造工程。“去年以来村里工程不断,电线上改下、停车场新建、道路拓宽,基础设施配套再上一个台阶。”塔坪村党支部王书记说,“在集中我们村绝大部分资源后,再统一规划和统一基础配套,提升整村的经营价值。”
2021年上半年,东溪镇天坑村通过整村经营挖掘畲族特色底蕴,凭借“畲族风情”特色品牌成功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此外,古渡、古塔、古墓也是天坑村独有的风景和文化资源。国庆假期,仅天坑村黄家山花园驿站就吸引游客2.2万余人次。春秋古墓的考古发掘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为打造“畲族记忆邂逅春秋”品牌提供了沃土。
在Q区,越来越多的乡村以“整村经营”的理念,从本区域的个性、特色出发,实现山水与人文相融、古老与现代交织。李局长表示,“在挖掘村庄文化底蕴和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整村经营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原则,在规划、建设、开发上协同,保证村庄建设格调统一,推进村庄特色产业发展。目前,我们已经打造了‘田园·家’‘沉浸式康养体验’等十几个主题。”
一些小村整村经营的效果立竿见影。地处Q区最偏远的磨子乡党委邹书记说,论生态资源,地处乌溪库区的磨子乡优势明显。“但论乡村发展,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更需要做好经营。”
在磨子乡金台村角坵自然村,高端民宿“行云居”的一幢别墅一天需要2999元,但依然有游客愿意“一掷千金”。2021年,康养生态资源运营有限公司和众联文旅集团合资成立众康文旅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行云居”经营。“行云居”保留了乡土风格,又不失设计匠心,每一幢楼都以古诗词命名,大山深处冉冉升起一个新网红村……
“网红村不少是小村。”李局长介绍,在整村经营中,小村更能体现“整村”优势,可以用更少的成本收储整村资源,后期改造、提升以及经营也更易见效。“但整村经营的核心,首先在于村庄是否整体整合了碎片化的资源,并有着整体和长远的经营思路。”
在资源收储过程中,一批农户尝到了甜头,塔坪村村民老刘将140平方米闲置房屋的10年使用收益权存入“两山合作社”统一经营,获得每年5600元的固定利息和区农商银行给予的28万元综合授信额度。天坑村村民老吴197平方米的老房子被收储,租期20年,获得14万元收益。“两山合作社”每年支付给农户的收储租金近3000万元,农房收储的价格从每平方米25元提升到40元。
除了资源储蓄收益,投资收益分红更为可观。整村经营开发运营收益按约定的全村储蓄资产总额占股比例,分配到村集体。“行云居”有3类股东,村集体、农户、运营公司分别占股60%、20%、20%。截至2022年9月底,经营性收入55万元,除去各类成本,村集体获得分红18.5万元。
今年底,悦榕集团投资1300万元参与的塔坪项目将投入运营,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带动周边300个以上村民就业。在未来乡村的核心区,锦里村已经引进各类社会资本5000万元,形成房车基地、萌宠乐园、精品民宿集群等业态。
众联文旅集团游董事长是回乡投资的新乡贤。他说:“乡村运营由于其资源的特殊性,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一批懂乡村的人以及一系列的属地资源和市场资源,才能真正运营好。”
4.地处山区的S县,曾经以采矿、水泥等产业为主导,发展一度陷入困局。从2012年建设20万吨铜冶炼项目开始,S县开启了向产业链式发展要竞争力的探索,不断将长板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如今,S县已形成金铜、半导体新材料、锂电新材料产业链,正在建设储能产业链。
“我们从最初的矿产冶炼起步,逐步发展出铜杆、铜板带、铜箔等加工品生产能力。”S县金铜产业发展中心常主任说,“能力的提升一环扣着一环,我们在把废酸、废气、废渣‘吃干榨尽’的探索中争取更高附加利润,逐渐形成明确的链式发展思路。”
脱胎于水泥厂的德尔科技是一家半导体新材料企业,该公司已破解电子级三氟化氯、电子级一氟甲烷等13个半导体材料技术难题。德尔科技王董事长说,S县近年关停大量“小散乱”水泥厂,结合铜冶炼副产品消化和化工产品市场需求,积极引导我们向生产半导体领域所需的含氟化工产品方向转型。
“国家鼓励发展锂电、半导体新材料等产业,我县正好具备产业基础。”S县工信委陈主任说,县委县政府据此提出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能力。
近年来,S县吸引了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项目和产业链优质配套企业。“上下游企业在S县投资的意愿不断增强。”S县委黄书记介绍,2021年S县实际使用工业用地6000余亩,推进了10个投资超十亿元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引进更多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半导体等领域的终端产品制造企业,持续打通各产业链,向产业集群迈进。”
2022年上半年,S县多数锂电和半导体新材料企业产品供不应求。产值、利润翻番或接近翻番。这样的成绩,与S县突出强化产业发展创新力密切相关。
借助矿业资源、工业基础等优势,S县近几年不仅引进了一些知名企业,布局行业创新链的前沿项目,还引进了年产值只有1亿多元,但具备技术优势的超晶半导体公司。黄书记说:“我们坚持招商选资,摒弃‘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观念,不管项目大小,都以技术实力、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作为引进和配置发展资源的标准,并给予用地、融资等支持。”
2012年,S县成立首期规模为5亿元的鼎发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交由县国投公司管理,瞄准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有落地条件的技术团队和项目。“鼎发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基于公司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研判。”S县国投公司经理凌总说,“我们组建了专业化资本运作团队,保障基金运作的专业性。”德尔科技生产六氟磷酸锂产品时,启动资金不足,缺少行业资源。县国投公司经过研判,通过引入工发集团,共同以股权投资方式,利用前期资金撬动风投资金超过10亿元,建成年产60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
近年来,S县的科技创新投入连年增长,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9%,连续5年保持全省县域前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230个。持续实施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培育和高端人才引进增长中培养工程,聚集了国家重大计划人才8人、省高层次人才127人,建成28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
通过培育产业创新力,S县仅用不到5年时间,就实现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从0到200亿元的产业规模跨越。近三年,S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50%以上。
第一次与黄书记见面,甫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杨总被黄书记发展产业的诚意深深打动了。谈起半导体化学品领域的技术路线,杨总认为黄书记比他了解得更深入,于是决定将技术团队带到S县。
服务工业发展,干部必须转变理念。S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链长”,带头请专家做讲座,进企业做“学生”,学习产业知识,让服务产业发展的干部成为产业专家,组织策划产业链招商图谱,引进并挂钩服务重点项目。今年上半年,S县各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共策划项目288个,已落地101个。
“项目落地的时效性,直接关系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黄书记说,为了抢抓项目的投产时效,S县创新探索出“一次性梳理、清单式交办、并联式推进、专班式服务”机制,设立企业开办专窗,深化“互服网+政务服务”改革,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打造与工业发展相匹配的服务能力和营商环境,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落地、扩大投资的重要因素。”
解析
石板桥街道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阳光基金”,探索了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具体来说:
1.确定扶持项目。举办提案大赛,专业机构调研,咨询居民需求,寻问题,提方案,由专家评审和居民投票确定扶持项目。
2.开展规范化、专业化运营。专业机构负责运营,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交流情况,分享经验,确保项目进度,保障居民权益。
3.保障资金状况。探索财政资金支持、线上线下募集、专项募集等方面进行“续血”,通过社区资源创收等进行自我“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