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成功弹窗点击
失败弹窗点击
警告弹窗点击
提示弹窗点击
A
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
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C
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
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残疾儿童一般都是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机能受到损害,根据人身心发展因素中互补性的规律,身心某一机能的损害,在其它某些方面会得到加强。因此,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相关试题
9.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49. 学生在掌握金属的一般特性之后,再学习金属铜和铁的具体特征,这种学习称作( )。
2.“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无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3-6,7岁儿童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有( )
6.问题解决的历程包括( )阶段。
32.中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素养不包括( )。
39.在奥苏贝尔看来,最低层次的意义学习是( )。
我们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时,头脑中浮现出广袤的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景象,这是( )
4.赫尔巴特提出,应该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35.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育目的强调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而教育方针强调“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 )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指( )。
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