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考帮APP
让考事变得更简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事考帮
A
过滤 偷梁换柱
B
整合 断章取义
C
评价 混淆是非
D
审核 以偏概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由后文“如果散布谣言也属于‘自由’,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散布谣言……”可知,一些学者将“散布谣言”偷换成了“言论自由”。对应选项,A项“偷梁换柱”比喻用欺骗的手段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与文意相符;B项“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以偏概全”是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与文意不符,排除;C项“混淆是非”指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不符合语境,排除。 代入第一空验证,“实际上就是要求他们对互联网使用者发布的信息进行过滤”,搭配得当且语意契合,当选。 故本题答案为A项。
相关试题
2018年清洁能源消费量约为( )亿吨标准煤?
在很多大学课堂上,教师授课并不完全依赖于某本教材,而是以自编的讲义、课件为主,通过打印、电子邮件等形式将这些课程材料分发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只是相对重要的参考书,只是期末考试前值得信赖的复习材料。特别是一些高校教材编写水平不高,不具备存藏价值。有的作者、出版社将教材视为敛财的工具,明明有经典教材珠玉在前,却非要另起炉灶挖土烧砖,重新编写、出版一套教材推荐给学生。据统计,有的高校基础课,全国有近500家出版社出版了逾千种教材,这其中难免有粗制滥造的情况。那些虽是正版但编写水平不高的教材,被大学生视为“用过即抛”的消费品,而不愿意为其付出太多的费用。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曼哈顿的人口密度是美国全国平均水平的800倍。虽然人口密度总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它也促成了惊人的效率。超过80%的曼哈顿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下班一一而美国其他地方只有平均大约8%的人这样做。曼哈顿居民所居住的立式公寓楼比郊区独栋的房屋更加节能。作家戴维在他出版的《绿色都市》一书中写道:“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纽约市是一场生态噩梦,是一片充斥着混凝土、柴油烟雾和交通堵塞的废墟。但是和美国其他地方相比,这个城市(曼哈顿)是承担环保责任的典范。”作家戴维很可能会同意下列哪一种说法( )。
2013-2015年,下列地区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最大的是( )
27.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公开透明正成为各级执政者的基本理念,这是权利观的悄然革命,过去______的政务信息,制造的是参与的门槛。而一旦______公开,发布者就把自己放在了被监督者的位置,是一种自我权限。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根据给定资料,可以推出的是:
现代科研体系中公认的最重要的一条反馈措施,叫作“同行评议”。假如你有一个科学发现,也写好了论文,但不管你这个人的名气有多大,编辑有多么信任你,也不可能立即发表你的论文。编辑一定会找到一个或者几个跟你在同一领域的专家——这些专家的名气可能不如你——让他们先私下审读一下你的论文。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哪怕只有一个审稿人,双方往来只有一次,也能让一篇论文提高不少。因为研究者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已经被自己的想法所吸引,陷在里面,往往想的是“怎么把这个项目早日做成”“怎么让别人接受我的想法”。如果你的一切思维都围绕着“这么做是对的”进行,就很难再从别的角度看这个项目。而审稿人在拿到论文之前对这个项目一无所知,他没有陷进去,反而能用更客观的眼光去看问题。以上这段话主要介绍了( )。
某专业55名同学都报名参加了大学生社团,有35人参加了滑冰社,28人参加了书法社,31人参加了吉他社,以上三个社团都参加的有6人,只参加一个社团的有( )人。
分区域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上升的有( )个。
撒哈拉沙漠是全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其南端一些国家的居民每天都要和黄沙作斗争。为了阻止撒哈拉沙漠对农田的侵蚀,11个非洲国家决定联合起来,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端建造一条防护林带。这个植树造林项目被命名为“绿色长城”,截止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已经得到了非盟、欧盟、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的大力支持,最终目标是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端建造一条长8000公里、宽15公里的绿化带。相关机构人员表示:“绿色长城”最终能有效抵御土地沙漠化,最终使当地居民有更好的生存条件,造福撒哈拉南部的普罗大众。以下选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 )。
29.受科技水平限制,人们对海洋的认知多是通过航海取得,对海洋过程的观测只能是_____的、短暂的、不连续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探测需求的推动,科研人员的_____开始扩大到海水以下的领域,以期进行连续长期的观测。填入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般语言的意义是被语言符号所表达或指称的,而文学语言,特别是诗的语言,_______________,前者的意义为语言符号所圈定,是一种给予和传意的关系。后者则打破符号和意义间的习惯连接,使语句里的信息得以最充分的释放,符号与意义之间表现为一种启发、创意关系,给读者以启示、象征和隐喻。对于一般语言,读者不难找到符号与意义之间固定的对应和指称关系;对于诗的语言,语言符号不过是在读者心灵中开向意义交响和衍生的窗户。正如叶维廉先生所说:“一首诗,不是留下一个简单的字条‘你走了,别忘记我啊’那样单一的传意。文、句是一些进入庞大的时空中去活动的阶梯。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